漫步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保安镇的保安古城,河谷环抱下的宁静扑面而来。记者到访此地,罕闻犬吠,但见屋舍俨然,默默诉说着时光。然而,当都司衙门内“汉鼎孤烟”的牌匾映入眼帘,明清兵营整齐相对排列时,这座静静矗立的古城仿佛骤然“苏醒”,重现其扼守要道的军事堡垒本色。
据保安镇驻村干部李金霞介绍,此地原是明清屯兵要地。最初驻扎在附近铁城山的汉军,因人口繁衍及取水不便,最终迁至山下筑建城池。2013年,包含保安古城在内的古屯田寨堡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近年来,同仁市将保护修缮与民生改善结合,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在古村落面貌焕新的同时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李金霞欣喜地看到古城的烟火气日益升腾,游客络绎不绝。“节日时分,附近各村民众汇聚古城共庆,多彩民族文化在此交融,一片祥和欢乐景象。”
邻县尖扎,亦将传统村落保护视为振兴乡村的有力支点。该县官员称,当地斥资投入古宅修缮、古树保护及环境综合整治,让古村重焕生机。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州级传统村落多达34个。
作为“民族传统射箭运动之乡”,尖扎县充分挖掘这一资源,通过举办赛事复兴传统技艺、发展旅游。在尖巴昂村,记者遇到了省级牛角弓制作技艺传承人朋果。他坦言,射箭运动的火热带动了技艺学习热情。“现在学做牛角弓的人很多,我带了十几个徒弟呢。一张优质的传统牛角弓,售价常逾万元。”
如果说古城古村是凝固的历史,那么“热贡艺术”则是流淌于黄南血脉的艺术之光。“热贡”藏语意为“金色谷地”,历史上特指以同仁为核心的隆务河谷地带。漫长岁月里,多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孕育出以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为核心的独特艺术体系。2009年,“热贡艺术”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步入同仁市的夏吾角民间热贡艺术博物馆,精美绝伦的唐卡徐徐展开。工作人员强调唐卡(意为卷轴画)不分民族,馆方为爱好者提供免费学习机会。记者了解到,同仁市正全力打造省级“热贡文化产业园区”,园内规模以上画院25家,热贡文化相关企业达356家。该市2024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已达2.4万人,创收4.54亿元。“热贡艺术”的推广触角也已延伸至北京798等艺术高地。
当前,博物馆、古城堡游热度不减,青海黄南文旅产业迎来新机。旅游吸引力,不仅仅源于视觉盛宴,也离不开味蕾享受。海东市平安区的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便是寻味之处。青石街道两旁,青海本土美食——烤土豆、平安月饼、手工粉条、牦牛酸奶琳琅满目,也不乏天南地北的特色餐饮,如川味火锅、潮汕卤鹅、柴火鸡、京味爆肚等。
运营总监马海明介绍,平安驿围绕建筑、美食、演艺、民俗四大核心板块运营。为确保食品品质与安全,景区自建作坊与种养基地,施行原料统一采购、检测、仓储与配送。尤为独特的是景区中心的“诚信塔”。马海明说:“每月首日,我们在塔下举行升旗仪式,并集合所有商户郑重宣誓——诚信经营,杜绝伪劣!”
这座承载千年唐蕃古道驿站的平安驿,化身为今日展示河湟文化、青海民俗及地方风味的窗口。这种华丽转变,是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景区与村庄合作,为海东市乐都、平安两区的12个村集体经济开辟了稳定增收渠道。
综观青海,从以“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为宗旨,构建独具高原特色的古村保护体系,到平安驿等地依托古建、器物、民歌抚慰游子乡愁,青海旅游的崭新画卷在自然奇观之外徐徐铺展:3016项各级非遗项目、183个中国古村落名片、51处全国文保单位,再加上引人入胜的唐卡、花儿、皮影戏、藏戏、盘绣、那达慕……青海文化旅游的魅力持续吸引着四海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