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生活成日常
白天在德式建筑与跨国企业洽谈合作,夜晚于社区集市与德国朋友品鉴美食——这样的场景,已是湖南湘江新区洋湖国际社区的常态。一路北上,长沙高铁西站建设如火如荼,未来将串联川渝、湘赣、闽粤三大经济圈;虞公港大型船舶穿梭不息,助力湖南通江达海……如今,塔吊林立的建设景象与咖啡飘香的国际社区交织,清晰传递着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的开放脉搏。
开放平台激活全球要素
自2015年获批成立以来,湘江新区以“打造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为使命,精准搭建开放平台,构建产业、科创、营商多位一体的开放生态。
· 中非合作:在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马里青年孔特正将长沙太阳能技术引入家乡,此前他已促成该国首单芝麻对华出口;卢旺达青年加比专注嫁接中国纺织工艺与非洲需求。基地运行两年,已推动超30个项目落地,双边贸易额达3亿元。今年6月,该基地与7个非洲机构签约,进一步拓宽合作网络。
· 对欧纽带:德国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湖南)磁吸效应显著,今年4月吸引近10家德企洽谈合作,成功签约两大总部项目。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协会代表段婧考察后赞叹:“高质量平台将吸引更多德国人才和企业扎根长沙!”目前,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中欧跨国采购平台等重量级项目已相继落户,卓伯根、巴斯夫等德企在此深耕。
开放生态厚植创新沃土
十年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湘江新区,如今已崛起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 科创引擎:作为湖南“4+4科创工程”核心承载区,湘江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布局于此。从湘计海盾护航神舟飞天,到中联重科4000吨起重机出口海外,再到“天河”超算图计算能效全球第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20余所高校、57个重点实验室与3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汇聚,形成完整创新链。
· 营商引力:“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满意度超98%;“湘江英才”政策破解住房医疗难题;“一总部多基地”孵化模式助力创业者轻装前行。德国卓伯根集团总裁直言:“新区是德企融入中国市场的理想支点!”
双向开放激活全球动能
本土企业扬帆出海,跨国巨头加速落子,湘江新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 出海先锋:盈峰环境纯电动环卫车驰骋泰国街头;圣湘生物在印尼本土化建厂,服务覆盖160国;中联重科8国建11个基地,2024年海外收入首超50%。
· 新兴力量:电商平台Kilimall在非洲实现全在线支付,打造“非洲淘宝”;安克创新依托数据驱动产品迭代,业务遍及140余国。
· 外资汇聚:巴斯夫与杉杉成立新能源合资企业;舍弗勒助力长沙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第一城”。2024年,新区新增外资企业142家,实际利用外资9.7亿美元,占全市总量三分之一。
十年砺剑,开放新范式
从国际社区的多元交融,到产业创新的全球联动,湘江新区以开放胸怀汇聚世界资源,用十年光阴诠释内陆开放新范式,正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