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桅如林的繁忙法庭
从福建省霞浦县人民法院三沙法庭的大门向外望去,目光所及,密密麻麻的船桅林立。当地人估算,港口停泊的渔船不下数百艘。
虽然正值伏季休渔期,但这间面朝大海的法庭却比往日更加忙碌。7月30日,媒体记者团随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在霞浦进行“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媒体一线观察”集中采访。三沙法庭立案窗口的工作人员告知,仅7月立案已超过50件——这数量几乎达到了去年全年立案总量的七分之一。
边关渔镇的司法新策
霞浦县三沙镇,素有“全闽锁钥”之称,是重要渔场闽东渔场所在地。近年,当地法院积极探索服务新路径,创造出“船头审案”“候潮解纷”等特色举措。
三沙法庭庭长苏玲玲介绍,他们主动将调解、庭审现场移至渔船、码头,极大节省了渔民诉讼成本。并且,法庭结合渔民生产生活的季节性特点,利用伏季休渔期开展案件的集中审理与调解。
契合产业需求的调解智慧
海参养殖户谢某的切身经历印证了这种方式的实效。在法官的耐心释法说理下,他与拖欠货款的商贸公司成功达成调解协议,同意分期付款。“避免了经历长时间的开庭、执行等繁琐流程,在开庭前就解决了争议,我们顺利拿回了货款。”谢某对此表示满意。
“此案调解的智慧在于,它精准嵌入了海产养殖业的特殊现实逻辑——当季的生产投入等不起,而争议的货款却可以适当放宽时间压力。”承办法官李臻解释道。这种思路既避免了养殖户因诉讼缠身而错过关键生产窗口,也给予了涉事企业一定的缓冲空间,最终实现双方权益保护和纠纷的妥善、共赢化解。
“候潮”调解员的忙碌身影
伏休期间,霞浦县三沙商会会长、法院特邀调解员黄光清的行程被填得满满当当。刚简单结束采访,他便要赶去调解一对兄弟间的房产纠纷。“必须抓紧在休渔期这个时间段把问题解决,”他强调,“把法与情融合在一起,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深耕基层调解一线二十余载,黄光清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超过3300起,在当地享有“有事找光清,事事理得清”的口碑。面对调解中可能遭遇的误解甚至辱骂,黄光清有自己的坚持:始终以热心善待当事人、以公心维系公平、以耐心化解纠纷,“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专业队伍护航 源头化解纠纷
为应对涉海涉渔纠纷专业化解难题,霞浦法院提出组建专业化的海上调解队伍。这支队伍前置工作重心,旨在从源头上化解渔民海上意外伤亡、养殖作业冲突等涉海涉渔纠纷,做到矛盾纠纷化解“随潮而动、因渔而变”。
法院还在金融领域积极作为。今年6月,牵头召开了县级金融纠纷联席会与打击金融逃废债专项协调会。会议讨论并明确多项举措,其中就包括探索实施“事前帮扶”机制:对于暂时性经营困难但还款意愿积极的借款人,法院将推动银行联合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纾困方案。
“对那些还款态度积极、能制定相对合理还款计划的当事人,我们全力促成其与银行签署执行和解协议,同时优化流程以提升金融案件的执行和解率。”霞浦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承稳如此表示。
排旅忧扬法韵 普法生态实践
霞浦坐拥超过500公里蜿蜒海岸线和众多浅海滩涂岛礁,每年吸引大批游客。为高效化解旅游纠纷、疏解游客之忧,三沙法庭探索出便捷化解之道:通过庭前调解快速处理旅游订金类合同纠纷案件,从当事人递诉状到达成调解,提速最快时仅需短短6小时。
法院还常态化深入民宿群和景区进行法治宣传。在三沙镇东壁村打造的霞浦法院(逅海)生态司法实践基地内,长廊、书屋、诉非联动工作站等设施一应俱全。依托该基地开展的“典入民心·每周一典”法官说法宣讲活动已超过80场次,有力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乡村社区。
海天相连的和谐新图景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三沙法庭门前静静矗立的船锚模型,无声诉说着司法与渔民心意的紧密连接。它与岸边港湾里千百艘渔船上点缀的灯火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海洋与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