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金秋时节,从东北黑土地到黄淮海平原,广袤田野间一派丰收景象。在黑龙江建三江,水稻智慧施肥示范田里,无人机精准播撒肥料,侧深施肥机同步作业,实现增产6%至10%;在内蒙古通辽,玉米密植高产技术示范田亩产突破1300公斤,创下大面积单产新纪录。这些成果是我国农业科技加速发展的生动缩影。
科技赋能,精准管理提升单产
在黑龙江佳木斯国家农高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智能化推荐施肥系统”通过分析土壤数据与作物需求,为水稻定制“营养套餐”,配合侧深施肥、无人机追肥等技术,实现肥料减量增效。北大荒集团红星农场则通过“良种+良法+良机+良田”配套体系,引入无人机巡田、物联网监测等设备,推动大豆和玉米单产同比提升3%至5%。
内蒙古通辽的玉米高产秘诀在于“密植精准调控技术”。通过将种植密度从每亩4500株提升至5500—6700株,并优化行距与灌溉,当地208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达1018公斤,技术已推广至全国1.5亿亩农田。
政策驱动,智慧农业规模扩张
近年来,国家层面连续出台《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等政策,明确通过资金支持与技术研发双管齐下,推动智慧农业建设。2025年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建成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地方实践同样活跃。北京市提出到2030年实现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全域覆盖;上海市通过立法强化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与人才培养,推动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领域创新。政策红利下,我国农业信息化率已从2021年的25.4%升至2023年的27.6%,农业物联网示范点超10万个,无人农场突破1000个。
效益凸显,数字技术破解痛点
智慧农业不仅增产,更显著降本增效。广西北海市的调研显示,77.7%的农户认为智慧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63%的农户实现产量与品质双提升。在江苏、河北的示范区,智能灌溉系统使水肥利用率提高15%,单位面积产量提升10%。
市场潜力持续释放。据统计,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1200亿元,智能农机装备市场增速达122.6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63%,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未来展望:技术融合与体系构建
尽管成效显著,挑战依然存在。核心装备自主性不足、小农户技术推广难、数据共享壁垒等问题亟待解决。专家建议,下一步需聚焦三方面发力:
技术攻关:突破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等关键装备研发,推动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
数据整合:建立统一农业大数据平台,制定数据标准与产权规则;
人才培养:壮大智慧农业专业队伍,年内50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中央财政投入超500亿元支持基建。
正如南开大学教授田利辉所言,数智农业是落实“藏粮于技”的必由之路。随着政策、技术与实践的协同推进,农业科技正为我国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