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杂技之乡河北吴桥县暑热正浓。走进沟店铺乡的村落,推开农舍门扉,常可见活跃的身影:转毯的孩童手腕翻飞,技艺娴熟;草帽在空中划出灵巧弧线,花棒被精准抛接;压腿、倒立、后手翻,少年们投入地练习着基本功——这是属于他们的一份特殊暑期功课。
在沟店铺乡洼吴村,记者探访了六年级学生王若依的家。只见她指尖灵动,小块花毯如同有了生命般稳稳旋转,单手换双手,动作行云流水。“起初孩子要练杂技,我也纳闷,毕竟念的是普通小学。”王若依的母亲吴秀华分享道,“没想到这瘾头把沉迷手机的习惯给替代了。练着练着,孩子集中精神做事的能力提升了,连学习成绩都有不少进步。这份魔力真让人惊喜!”
今年夏天,像王若依这样在课余投入杂技训练的沟店铺小学孩子还有许多。他们把这项传统技艺当作最有意思的假期“游戏”,每天上下午各练一小时,与文化课学习相辅相成。
谈起学校的改变,沟店铺小学校长张昭十分感慨。“刚得知的消息,咱们学校的教学水平在学区评比里,打倒数第一飞跃成了第一!杂技功不可没啊。”追溯至四年前,张昭对那时孩子们的状态忧心忡忡:课后大多抱着手机不放,对学习提不起劲儿,课堂注意力涣散,体质也差,“三天两头请假告病,” 回首这些情景,张昭依旧感到痛心。
作为吴桥杂技世家的传人,张昭凭借这份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反复思考后,决心用家乡绝艺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让他们既玩得健康又学得扎实。
学校引入了专业杂技演员指导教学,师生一道从零学起,设置了“杂技转毯”“手技棒”“杂技草帽”“转碟”等兴趣小组。孩子们按自己喜好选择训练项目,利用课间和活动课时间认真操练。
随着技艺日益精进,小有所成的孩子踏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参与慰问演出、文化展演、研学等活动。当孩子们惊艳、奇绝又扣人心弦的表演赢得阵阵喝彩与高度赞扬时,他们真切体会到了付出的价值和被肯定的喜悦,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
而今在吴桥,下课时学生们奔向操场的热闹景象越发寻常,精彩纷呈的杂技大课间由此开启。据悉,县教育部门已有规划,欲逐步将这项传统技艺训练引入更多中小学校园。古老的艺术在欢声笑语中焕发活力,也浸润着新一代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