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技术加速应用于医疗一线,我国儿科领域迎来创新突破。去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了医学影像辅助诊断、专病辅助决策等多个"AI+医疗"应用场景。
智能医生亮相,诊断能力媲美真人
今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推出国内首个儿科大模型"福棠·百川"。测试阶段,该AI与12名医生共同诊断60份病历,准确率与真人医生相当。其核心架构融合了300多位权威专家的临床经验,并整合4万余份指南共识及3800多万篇科研文献,构建起覆盖儿童常见病与疑难病的立体化知识体系。
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线"重儿·小乙"AI家庭医生。该模型通过医疗任务训练、在线对话优化及专家经验融入,具备病情分析、报告解读等能力。其知识库涵盖5000份临床指南、800万篇高质量论文及海量医患对话数据,资深专家持续审核数据驱动模型优化,被评价为"相当于合格的医学本科生"。
实践应用:从家庭到诊室
重庆的王女士通过"小乙医生"咨询女儿皮肤问题,AI即刻提供了科学、易操作的护理建议,让她免于奔波医院。院长华子瑜指出,该AI提供24小时免费在线问诊与科普服务,能缓解家长焦虑,避免盲目就医。门诊部主任邱春兰认为,AI延伸了医疗服务,成为医患间的有效纽带。上线以来,"小乙医生"已完成3.2万轮次咨询,专家评估显示95%的答复严谨可靠。
风险控制与发展方向
AI医生定位清晰:院内系统作为助手,诊疗方案由真人医生最终把关;线上家庭医生则侧重解答常见问题,用户需确认"AI回答仅供参考",遇严重症状会强制提示就医。作为新生事物,AI医生应用尚在探索,管理需动态完善。"小乙医生"已在重庆市卫健委备案,医院将持续评估优化服务质量。
赋能基层,推动资源下沉
6月,北京儿童医院将基层版AI儿科医生引入房山窦店儿童医院。该版本集成诊疗、转诊、培训、科普四大模块,支持"双医协作"模式。内科副主任医师杨绪英演示中,AI准确诊断出"过敏性直肠结肠炎",方案获医生认可。院长倪鑫表示,AI尤其在识别早期症状类似感冒的疾病(如病毒性脑炎)上,可为基层医生提供关键参考。
基层版配备高清触控屏、高拍仪及语音交互技术,实现"开箱即用"。房山区卫健委主任高运华肯定其提升诊疗能力与缓解资源紧张的双重价值。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赵成松透露,后续将在12家儿科医联体单位推广,未来通过云端或本地化部署至各级医疗机构,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全面提升全国儿科诊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