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2025年“网媒看贵州·锦绣展黔程”活动近日走进贵阳、黔东南、黔南三地,探访贵州“锦绣计划”实施十二年来的丰硕成果。这项由贵州省妇联推动的工程,已帮助数十万女性通过传统手工艺实现增收,成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典范。
在青岩古镇的寻坊贵州锦绣馆,游客不仅能欣赏蜡染、苗绣技艺,还能参与研学体验。开馆一年来,这里已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200余名绣娘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类似的创新实践在全省遍地开花:丹寨宁航蜡染工坊作品登上伦敦时装周,吾土吾生公司将布依族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染出备受年轻人喜爱的莫兰迪色系产品。
十二年来,贵州累计投入11亿元专项资金,构建了“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市场对接+品牌培育”的全链条支持体系。目前已在台江、册亨等14个县建设巧手经济示范县,创建18个省级巧手致富基地,扶持2680家手工企业和合作社,开展培训26万人次。
这些举措让“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的愿景成为现实。在丹寨县,手工产业已带动近8000名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贵州绣娘文化公司在凯里白午社区帮助50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潘晓慧创立的“宝妈直播基地”则让苗绣成为支撑女性发展的平台。
随着技艺提升和市场拓展,绣娘们已成长为集传承、创新、设计、销售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2024年以来,贵州省妇联培训绣娘、染娘等2500人,评选“贵州最美绣娘”1000名。这些女性从家庭走向工坊,从文化传承者成长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锦绣计划”不仅让民族刺绣从服饰纹样升级为时尚文创,更探索出一条非遗活化与妇女赋能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如今,这项计划的相关经验已被纳入全国妇联减贫案例,成为多彩贵州一张闪亮的民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