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近期,多位电动自行车车主反映遭遇“刚过保就故障”“不续费就停用”等问题。这些看似巧合的状况,背后可能隐藏着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北京的王女士遭遇了电动自行车使用刚满三年便无法充电的情况。维修人员仅简单查看便断定电池损坏,要求支付750元更换费或补1000元以旧换新。王女士对此深感疑惑:“车辆一直保养良好,电池未见衰减,怎会突然失效?”后经其他维修师傅透露,可能是内置元件设置了定时断充功能。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河北李女士线上购买的电动自行车使用一个月后无法充电,商家先是指责电池为假货,后又归咎于充电器故障。最终经专业检修,车辆恢复了正常充电功能。
此外,App功能“到期停用”也引发争议。北京的秦先生购买车辆时,店员推荐配套App却未告知功能具有使用期限。一年后,远程开关锁、电量查看等基础功能因会员到期而停用,需续费才能恢复。
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行为已涉嫌违法。中国消费者协会理事吴景明表示,商家若未提前明确约定而限制产品功能,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知情权的规定。全款购车后,消费者即享有完整所有权,商家无权单方面限制使用。
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牛洪涛律师进一步说明,若商家通过技术手段远程断充,构成侵权需承担赔偿责任;对于App续费问题,若初始合同未明确约定,商家无权单方面提价。
专家建议消费者注意保留购车凭证、宣传记录、故障证据等材料。遇到问题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协投诉,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同时呼吁行业明确质保条款,推广规范合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