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军区干部宋洋的脑海中,深藏着一幕边疆往事:护送烈士陈祥榕的母亲返乡时,陈妈妈一路难咽粒米,几度悲恸至晕厥。在高原边防,她触碰儿子用生命捍卫的土地,见到与儿子并肩御敌的战士们,更含泪送别了同批为国捐躯的三位英烈。离别之际,始终沉默的母亲在部队领导探望时,却忽然打开了心扉,细数儿子陈祥榕从小立志从军的点滴:“榕儿总说,当兵就要上战场。他为守护国家而牺牲,最光荣!”
这深沉的追思,让母亲渐渐读懂了儿子那句“清澈的爱”的分量——他“只为中国”的抉择,超越了个体生命。宋洋深感知,对一位母亲而言,失去至亲的痛无法弥补,最大的慰藉,或许正是确信儿子已以身许国。
部队曾以纸笔询问陈家有何托付,言明“诸事皆可提”。而陈祥榕的姐姐陈巧钗交回的,竟是一张空白的纸——无声胜有声。这如陈祥榕从前两封未写完的家书:仅落笔“亲爱的妈妈”便写不下去的纸页,同样盛满少年含蓄却炽烈的爱。
赤心报国与眷眷亲情交织之间,记者的思绪飘向另一方绣着“可爱祖国”的手帕。1951年,黄继光参军奔赴朝鲜战场时,此帕留给母亲。此物成诀别见证。儿子殉国后,邓芳芝常凝望此帕,复又送次子黄继恕踏上行伍。
在福建红土地上溯源,“只为中国”的咏叹从未间断:昔年,豪门学子郑长璋秘密入党以身殉国,至牺牲五十余年后,烈士身份方获确认;富庶世家的蔡威隐姓埋名投入红军情报战线,与亲人别书“重任难辞,唯愧孝贤爱”,四十余载间音尘断绝……
长存浩气聚星火
细览陈祥榕旧居的书架,一套《福建英烈传略》格外醒目。面对各方捐赠之请,陈母皆婉拒,唯独收下了此书。书页中浮现另一英烈:1934年,红军指挥员陈祥榕面对诱降拍案厉喝“要杀便杀”,时年二十四。陈巧钗慨叹:烈属中相识众多前辈,“祥榕何尝孤单?他是浩荡英烈中的一脉!”
屏南县城东北十公里的古村棠口,双溪汇碧如玉带环抱。时光倒流——1938年,民众攀山赴此为新四军六团壮行。八十一载后,青年陈祥榕立于同一方“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前宣誓,昂首踏上边关。堂姐追溯他幼年在此凝望纪念碑握拳道:“我也要做英雄!”
党校教员吴靖解析,这支曾目睹战友殒命敌手的部队,为共赴国难,毅然放下血仇,整编成军。整训期间,驻扎地在庚款所建西式建筑群的棠口村。当地老人回忆,为涤荡杂质,“村口清溪般”整风肃纪:某营长穿敌服招摇受惩,名册终除其姓。村民倾尽黄豆助军制豆腐,那“清清白白”不仅强健筋骨,更是涤魂之本。
一支清流奔涌的队伍:回溯其历程,1700余场浴血,牺牲二万六千英灵,如今某旅英烈墙只镌刻六千余姓名,新增如维和英雄李磊、杨树朋……壮烈之下有接续:肖思远烈士之弟肖荣基已在该旅肩列军士,床畔悬言明志:“握兄之枪,步履不歇!”
无言守护见深情
屏南县处处传颂陈祥榕事迹,却鲜见其影像。堂姐眼含热泪释疑:祥榕祖母最疼他,乡邻与全县默契守护秘密——“切勿老人知真相”,免街头偶遇悲从中来。这份悄然守护,正映照人民对子弟兵的“清澈之情”。
闽东革命馆中,守护故事同样惊心动魄:1933年叶飞被捕,南溪村民冒死联名具保,卖产筹银五百赎回。敌后获其身份屠刀立至,具名者施脓禄宁死守秘,殒命酷刑中。何故百姓不惜身?讲解员一曲畲歌唱得铮铮:“畲村有党日亮圆”。
不忘故往悲切:虎贝镇百丈岩下,红军九勇士弹尽跳崖绝唱;桃花溪畔,农历五月廿三是血铸的忌日——昔日十三村民为护游击队悉数身殒,村中喜事永避此日。
岁月愈艰,民心愈坚。宁德军分区领导慨叹:“惟纯粹坦荡之师,方得万众归心。”而今屏南街头,各地嘱托花店转献陈祥榕的菊束连绵,有订单卡片列着四城网民之名:“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那份共同的情愫随订单翩然而至。有花店主人眼红追悔:“若知花祭英魂,绝不可收一文!”
暴雨新闻频传之际,店主望着屏幕中奋战迷彩,喃喃重复那句陈祥榕烙印乡土的乡誉:“解放军啊,个个如他——‘敢当’!”
芸芸心泉皆可凝“清澈的爱”,于英雄母亲是“问勇”的刚强,于百姓是眷属的善待,于三军是九死不悔的担当。
一人愈清澈则愈勇,一军愈清澈则愈强。持此“清澈之镜”自照,思想无尘、作风无朽、使命无移。源头长清最难得,恰如金言所期:“莫谓历遍沧桑,丹心依旧;勿论风霜侵骨,本色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