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郊区的梅林村,在炎炎夏日的午后展现出一幅安宁景致。金黄的稻田旁,轻风徐徐拂过,绿树环绕的村落里,农居别墅沿河整齐布局,构成了一幅乡野画卷。这个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的小村庄,作为“千万工程”的起源地之一,在20多年的时光里,演绎了从贫瘠到富庶的精彩转型。如今,它已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其成功的奥秘深藏于自然生态与现代发展的和谐之中。
绿色蝶变的核心是坚定不移的“两山”理论。梅林村占地1.88平方公里,过去曾是钱塘江围涂后的荒滩沙地。在20世纪60年代,这里是茅草屋与泥泞路相伴的景象,被当地人戏称为“烂梅林”。到了90年代,小工厂林立,厂区与民宅杂乱交织,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的环境令人忧心。为了重塑家园,村庄在1998年率先创新行动,联合村办企业推行“三区合一”建设,整合工业厂区、农业园区和住宅区,成为全省首个建成别墅式农居的村落。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提出,梅林村坚持以生态保护为本,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绿色颜值”,还催生了经济繁荣的热潮。步入村中,整洁的道路在花木掩映下延伸,河岸风光如诗如画。一栋现代化的白色建筑“美好生活中心”位居村落核心区,面积19亩,内部设有乡村数字书房、智慧健康服务站和无人超市。周围还有“梅好小街”等文旅设施,从咖啡厅到面馆和非遗体验,吸引着城市游客的目光。通过融合产业资源,村里成功打造出“梅好哥”和“萧山本味”等地方品牌,将耕读文化转化为三产联动的动力源,成为游人寻觅的“诗与远方”。近年来,旅游旺季日均接待量可达上千人次,2024年的游客总数超过5万。
生态发展不只带来人气,更通过“低碳+智能”实践推进了未来乡村的创建。村落内随处可见的深蓝色光伏板成为亮眼风景——它们源于2座高效电站:一是“美好生活中心”,作为近零碳建筑,年发电逾16万千瓦时,减碳近94吨;另一处是光充储一体化停车场,部署120千瓦光伏配30千瓦储能。这种清洁能源方案不仅两年内为村民带来盈利收益,还每年节省集体资金数万元。截至目前,50多户居民在洽谈屋顶光伏安装。广阔的田野也见证创新:86亩池塘上的“渔光互补”项目利用水上发电、水下养鱼,额外增收村集体超11万元。同时,2025年引入的杭州奔马低碳新材料智慧工厂,以高效干燥和PET回收技术每年减排10万吨碳,为经济注入绿色活力。
数字技术的融入加速了这一转型。“沥家园”平台让村民线上管理村务,健康服务站实现“小病不出村”和远程诊疗,提升日常生活便利。为吸引年轻人才,6000平米的共享办公空间已招揽40多名“数字游民”,覆盖人工智能创作、设计和自媒体等领域。走过20年的探索之路,梅林村将生态优势转为民生福祉,持续以低碳路径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