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秘鲁的海岸线上,太平洋的浪花不断拍打着新建的钱凯港。在2024年11月,这座由中国和秘鲁高质量共建的“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正式扬帆起航,成为南美洲领先的智慧港口和绿色港口标志。港口现场,蓝色巨臂般的桥吊繁忙装卸,将满载货物的集装箱送上远道而来的中国巨轮,邻近泊位则正迎接着一艘缓缓靠泊的10万吨级散货船。
开港至今,钱凯港成绩斐然。在运营初期的前五个月里,其进出口总额已突破7.77亿美元,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44万标准箱,散杂滚装货物量完成62.69万吨,各项业务量呈现出逐月增长的可喜态势。作为新兴的深水良港,钱凯正在强有力地夯实秘鲁作为衔接陆海、沟通亚洲与拉丁美洲重要门户的战略地位。
技术创新,突破深海屏障
将视野投向高空俯瞰,约2.6公里长的巨型防波堤如同坚定的臂膀,环绕守护着港口的码头设施,有效抵挡着来自太平洋汹涌浪涛的冲击。然而,在2021年项目启动之初,正是这无休止的海浪构成了巨大的建设难题。
钱凯港所在的施工海域地质结构复杂且处于地震带上,常年受到超长周期波与强涌浪的叠加侵袭,极端浪高甚至能达到4米。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传统的打桩船因强烈颠簸难以进行精准作业。据时任项目总工程师吴浩回忆,若遵循常规方案,整个工期至少会被迫延迟两年之久。面对困境,项目团队经过反复严谨的论证和实验,最终研发出了高智能化超大型自移动式打桩平台。这一创新平台不仅能够实现“零污染”作业,更将沉桩效率大幅提升至惊人的3天7根,相较传统工艺提速4.7倍,同时还将原先一年仅约70天的有效施工窗口成功扩展为全年可操作状态。当见证第一根钢管桩完美贯入深海之时,现场的秘鲁工程师由衷赞叹:“是中国的技术,改写了秘鲁港口建设的历史!”
施工难题并未就此结束。为解决钢管桩在风浪中的运输难题,团队自主创新研制了遥控式轨道运桩小车。其搭载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宛如无形之手,于惊涛骇浪中牢牢掌控运输轨迹的稳定性。除此之外,从智能化的抛石船到无填料振冲工艺,十多项源自中国的原创性技术成果在这片异域海滨落地生根。时任项目经理刘轩源自豪地说:“我们用实力向当地展示了中国建造的智慧。”
生态为本,打造绿色港湾
项目的建设不仅仅关乎工程本身,更承载着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责任担当。紧邻工地的钱凯湿地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附近海域更是海豹、企鹅等多种海洋生物的家园。项目团队以创新为矛,守护生态生机:他们引入全新的振冲工艺进行地基处理,成功降低噪音和粉尘污染达40%;同时大力推进废水循环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节约超过四分之一。团队还与秘鲁环保专家紧密协作,共同建立了环境监测网络,保障在长达三年的施工周期里,湿地鸟类种群未曾受到干扰。如今,海风轻抚着现代化码头,碧波之上可见水鸟自在翱翔。这背后,凝聚着中国团队千余个日夜的奋斗,他们在打造现代化港口的同时,也用行动深刻诠释了对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和谐追求。钱凯市市长阿尔瓦雷斯也感慨道:“钱凯港既是经济繁荣的‘金色’,更是环境保护的‘绿色’。”
育才赋能,传承技艺匠心
钱凯港一期工程规划了4个大型泊位,具备近期年处理100万标准箱、远期扩展至150万标准箱的设计能力。如此规模的港口建设与高效运营,对中秘建设者之间的信任与技术配合是巨大考验。中方采取了“传帮带”等多种灵活形式,积极主动地为秘鲁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培训,显著提升了当地员工的技术水平。中秘员工间的师徒情谊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021年,怀揣工程师梦想的秘鲁青年莱安德罗加入了钱凯港项目团队。刚从大学毕业的他,面对现场“桩基定位该如何计算?沉桩精度如何精确控制?”等实际困难时显得手足无措。项目部专门为他制定了成长计划,安排中国工程师一对一传授技艺。三年光阴,从施工图纸的精细解析,到项目现场的全面统筹,从日常巡查到技术研讨,中国师傅倾囊相授。临近项目尾声时,莱安德罗已经能够独立指挥近百人的团队,有效应对复杂的技术挑战。
在项目期间,超过150名如莱安德罗这样的属地管理人员,在中国师傅们的悉心指导下迅速成长,蜕变为工程建设领域的骨干力量。项目还创设了“印加讲堂”、“钱凯港工程学院”等培训平台。课堂上,中方工程师耐心讲解施工方案;工地上,中秘员工并肩调试设备系统。莱安德罗深有体会地说:“这些实践知识比大学教材更加生动宝贵,它们是跨越大平洋而来的珍贵礼物。”整个建设期,项目累计吸纳了超过3000名秘鲁员工,占总建设队伍的四分之三。因其在推动当地就业方面的突出贡献,项目团队在2024年荣获了秘鲁首届劳动博览会特别贡献奖。秘鲁劳工和就业促进部长丹尼尔·毛拉特特别指出,钱凯港有效缓解了当地失业压力,为众多秘鲁人摆脱绝对贫困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钱凯港的远控操作区,秘鲁操作员辛西娅·贾斯帕在中国师傅的陪伴下,熟练地运用电脑控制系统进行全自动化的港口装卸作业。六块大型监控屏实时呈现码头作业状况。辛西娅轻点控制面板,看到吊具与货轮船甲板完成高精度的毫米级完美对接时,她开心地与身旁指导她的中国师傅相视一笑。如今,经过多位中国师傅细致入微的教导,包括辛西娅在内的许多秘鲁员工都已具备独立操作能力。“中国师傅教会我们的,远不止是技术操作,”辛西娅认真地总结道,“更包含中国人所强调的‘匠心’精神——那种对待工作,务求每一细节都臻于完美的执着追求。”
贯通区域,激活拉美经济
如今,钱凯港已开通六条重要航线,不仅无缝对接中国各大主要港口,更将服务网络延伸至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智利、巴拿马等拉丁美洲国家,构筑起一个服务亚太与拉美的强大“双向贸易走廊”。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强调,钱凯港的贸易额预计每年可带动秘鲁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约1.8个百分点,同时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
钱凯港的通航为两国的贸易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秘鲁国家海关税务总局局长维克多·梅希亚表示,该港显著促进了秘中双边合作,特别是在如生鲜产品出口及汽车进口等关键领域表现突出。秘鲁政府承诺将持续大力支持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体系建设,以有效提振国家经济增长。
在钱凯港建成之前,秘鲁缺乏可承载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港口,其海上货运严重依赖墨西哥、巴拿马等地进行中转。随着直达中国上海的“钱凯—上海”双向直航航线顺利开通,两国之间的单程海运时间大幅缩短至只需23天,物流成本也随之降低了20%以上。秘鲁中央储备银行也明确认可,钱凯港的开通极大提高了秘鲁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从蓝图规划迈向现实通途,这条新时代连通亚洲与拉丁美洲的海运新通道,正惠及整个广阔的拉美市场。
开港运营满百日之际,一条连接秘鲁钱凯港、厄瓜多尔瓜亚基尔港与中国上海港的新航线正式投入运营,全程仅需27天。结合2023年正式生效的中厄自贸协定,这条新航线的开通意味着厄瓜多尔的优质特色产品得以更快速度进入中国市场。瓜亚基尔港管理方负责人哈维尔·兰萨介绍,在开创新航线前,货物从厄瓜多尔通过海运到中国通常需要35至55天。“运输时间的大幅缩短,对于保持鱼虾等海产品以及香蕉等水果的新鲜度至关重要。”兰萨坦言,“这条新航线的开通,无疑是提升厄瓜多尔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大关键步骤。”
哥伦比亚、智利等更多拉美沿海国家的出口产品,也将通过钱凯港便捷地驶向全球市场。中远海运港口秘鲁钱凯公司副总经理贡萨洛·里奥斯介绍道,公司已在哥伦比亚的巴兰基亚、智利的圣安东尼奥和安托法加斯塔开通了专门的支线航线,负责将当地的出口货物集中汇集至钱凯港,再经由主干航线快速运往中国。“这些布局优化后的航线网络将有效地帮助南美各国显著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出口竞争力。”里奥斯对此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