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全国旅游市场掀起一股强劲的“清凉风”,满足着游客避暑纳凉的迫切需求。今夏,你可以悠游于高山草甸与森林氧吧,感受自然馈赠的舒爽;也可以在避暑小镇和美丽乡村中小住,品味那份悠然自得的“慢”清凉。各地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避暑线路和产品,日益成熟的“清凉经济”产业链,不仅带给游客美好的氛围体验,也持续释放着夏日文旅消费活力,为避暑游打开了更多元的图景。
· “清凉地图”绘就避暑新画卷:盛夏酷热难耐之时,吉林长白山凭借约22℃的均温,成为避暑“天堂”。游客穿行于茂密林海,呼吸富含负氧离子的清冽空气,欣赏高山花园山花于凉风中摇曳。“刚从火炉城市过来,这温差简直是天然空调!”一位重庆游客惊叹。这座冬日的滑雪胜地,正成功迈向“四季常青”模式。吉林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吴桐指出:“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融合山地运动、露营研学等新项目,构建‘避暑+运动+度假+文化’的复合消费新场景,让游客爱上自然、共享夏凉。”贵州六盘水、河北承德等城市,也凭借宜人气候和亲民物价,吸引着寻求深度避暑的游客。
· 丰富选择点燃南北避暑热:今年夏天,游客选择极为多元:森林康养的高山峡谷、观海纳凉的渤海之滨、天地辽阔的草原自驾……经过多年发展,依托山、水、林、草等“凉资源”,国内避暑产品类型持续拓展,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区域性“清凉地图”。
o 东北方向:可乘车穿越大兴安岭林海至漠河北极村,或前往辽宁本溪大冰沟观赏夏日“冰瀑”。
o 西北方向:青甘环线、独库公路自驾可览辽阔壮美,新疆伊犁的西域草原令人沉醉,宁夏沙漠中的景观房则适合夜观浩瀚星河。
o 西南方向:云南、贵州的避暑小镇是天然“健康氧吧”,在远离喧嚣处体验独特风情。
o 周边宝藏地:城市热浪下,周边乡村游、亲水游也成热门。河南栾川协心村峡谷漂流引来大学生挑战;北京延庆玉渡山的高山草甸、潺潺溪流是亲子露营戏水的“京郊后花园”,游客林女士感慨:“孩子玩水看鱼,大人放松身心,空气好到舍不得走。”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避暑市场呈现“南北两头热”,贵州、甘肃、青海及东北多地人气高涨,秦皇岛、大连、青岛、六盘水、九寨沟、长白山、神农架、莫干山等名列热门目的地。
· 创新场景升级避暑体验:避暑游客不再止步于清凉,深度文化体验和趣味户外活动,成为吸引年轻人新要素。避暑旅游需求已从“躲热”升级为追求“清凉场景+深度体验”。
o 文化融入:在云南束河古镇,广东游客赵佳慧踏着茶马古道的青石板,沉浸于纳西文化,傍晚与当地居民跳起传统打跳,感受“活化石”的脉动。河北北戴河艺术小镇则汇聚艺术家与设计师,艺术氛围浓郁;其非遗布艺纳绣展馆内,传承人贾素芳指导游客亲手体验传统染织魅力。
o 户外探趣:溯溪漂流、溶洞探秘等项目热度攀升。湖南张家界七星山高山营地举办荒野挑战活动,吸引全国户外爱好者;江西上饶卧龙谷的7.5公里溯溪路线,让游客在天然瀑布群的视觉冲击和清凉飞沫中收获探险之趣。
o “夜经济”点亮夜晚:夜市美食、夜游演艺点燃避暑消费新热情。湖北武当山大型沉浸式夜游“武当一梦”,融合戏剧、舞蹈、武术及烟花无人机表演;浙江乌镇“消夏节”的日落泳池派对、风物集市,则让游客沉浸于多元文化交织的水乡夏夜。北京联合大学刘敏教授建议,应瞄准年轻人追求“凉爽+社交+情绪价值”的需求,创新体验性和趣味性强的项目(如夜经济、结合社交媒体的传播、室内沉浸式空间等),把握市场机遇。
· “候鸟式”旅居慢享在地生活:避暑热潮带动县域旅居爆火,银发族成为“候鸟式”月度避暑主力军。重庆武隆仙女山的农家乐,游客周梅正享受月租食宿全包的清凉生活,土鸡汤、高山蔬菜等特色美食不断。她表示,周边许多民宿已被前来短住的避暑客订满,傍晚大家纳凉散步、跳坝坝舞、喝茶打牌,生活惬意悠然。报告显示,“候鸟型”旅居(1月至3个月)占主流(63.8%)。
o 从清凉到服务与生活:为满足旅居者对“凉爽+康养”的需求,各地着力将“清凉资源”与文化、疗愈、研学等融合,服务从“卖风景”转向“卖服务、卖生活、卖健康”。四川峨眉山南山森林康养基地,游客张玉凤不仅在山间步道漫步,还参与禅修、品茶,身心得以放松。
o 产业链渐趋成熟:客流的聚集推动了“清凉经济”产业链成型。贵州六盘水依托“凉都”优势,打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旅居产业链,探索“医康养”模式,配套健康中心、图书馆、健身房,结合彝族火把节等活动,全面满足旅居需求。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吴普强调,需增加高品质供给(如构建15分钟生活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文体休闲活动),让避暑客生活便利、玩得开心、尽享清凉。刘敏教授补充,避暑地还需加强服务保障,如关注医疗、性价比和社区共建,建设共享食堂和文化活动,为旅居者创造舒适宜居、社交便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