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在福建省的田间地头、渔港茶园,一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农业现代化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从数字化赋能到盐碱地治理,从生态农业到种业科技,多元化的创新实践正为福建特色现代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技术精准赋能,智慧农业提质增效
近日,福建省农业农村领域首批数字化赋能提供商清单正式发布,涵盖智能农业装备、农业物联网等关键领域。泉州两家企业凭借其在农业数字化方面的创新成果成功入选。

福建蜂窝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可实时监测农作物的“心跳”“脉搏”等生长指标,实现农业设施的智能化远程控制。该技术相比传统农业管理,可节水50%—80%,节约肥料30%—60%,提高效率5倍以上,目前已在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基地广泛应用。
另一家入选企业泉州中科星桥空天技术有限公司则聚焦农业大数据领域,其开发的农业农村“一张图”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源、监督管理等信息“一图呈现”,为农田保护动态监管、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盐碱地治理见成效,“不毛之地”变身丰收田
在平潭幸福洋四期盐碱地项目区,昔日的“不毛之地”已转变为丰收的农田。通过炭基修复、精准脱盐、微域降盐等一系列改良措施,这片土地的土壤含盐量已从最初的14.7%降至2%以下。
当地种植户陈成华欣喜地表示:“现在经验足了,盐碱地的产量已和普通地块一样。”今年,他将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00亩扩大到500亩,并从单一作物拓展到甘薯等多种作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稳步推进,电网、道路等配套设施的持续完善,为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农业“五新”推广加速,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福建在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示范推广方面持续发力。南平市今年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福建省的“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该技术集成了机械精量播种、母本高速机插、父母本同步机插等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杂交水稻制种用工数量多、劳动强度大等难题。
据统计,福建全省杂交水稻制种机耕、机收率超过95%,机烘率、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为全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面积、总产量、平均产量三项指标连续第七年居全国第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态农业创新发展,“零碳茶产品”引领风骚
在生态农业领域,福建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日,《海峡两岸茶园碳汇项目方法学》及首批“零碳茶产品”在南平市正式发布。这项由福建省农科院、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10家单位合作编制完成的方法学,为茶园碳汇项目的开发与交易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标准。
依托该方法学,茶园碳汇项目能够系统追踪碳元素从空气到叶片,再到土壤深处的完整旅程,精确计量茶树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及茶树枝叶循环利用路径。通过测量茶叶产品在种植、加工、包装等生命周期内的总碳排放量,以购买“一元碳汇3.0”实现碳中和,让“零碳茶产品”得以上市。
“头雁”引领乡村产业振兴
在武平县,邱雄盛从兽医转型为“头雁”,探索出一条中草药生态养鸡之路。他自主研发预混料及生物饲料配方,将中草药“治未病”理念系统融入日常管理,成功防控了多种常见疾病。通过“农场+农户”合作模式,他带动周边10余户农户发展生态散养蛋鸡,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生态养殖经验。
而在宁化县上畲村,邱庆元则带领村民发展莲子产业,使昔日的县级贫困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兴村、村民共富”的振兴之路。通过“企业+村集体”模式,上畲村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带动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
从数字化转型到盐碱地治理,从生态农业到种业创新,福建正以其多元化的农业创新实践,描绘出一幅现代农业发展的崭新画卷。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开辟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