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与压力,促使医疗机构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减压方式。除了心理咨询等传统手段,音乐正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缓解焦虑与压力的重要途径。
中医理论为音乐疗愈提供了深厚基础。贾杨解释,中医“五音”的核心在于追求身心平衡,这与音乐疗愈的理念相通。经典《黄帝内经》提出的“五音疗疾”理论认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对应人体五脏(脾、肺、肝、心、肾),聆听特定音乐可促进内在和谐。《黄帝内经》构建的“五音-五脏-五志”对应体系揭示:宫音通脾主思、商音通肺主忧、角音通肝主怒、徵音通心主喜、羽音通肾主恐。中医主张“天人合一”,美好的事物包括音乐,都能对人体产生正向影响。五音调和有助于气机通畅;特定的声波振动能够调节脏腑气机运行。例如,角调木性音乐可疏解肝气郁结,缓解焦虑;徵调火性音乐能振奋心阳,改善心气不足。《乐记》所言“乐者乐也”,也说明音乐通过“移情易性”调节情绪,带来身心愉悦。
上海的多家医疗机构正积极实践音乐疗愈。记者走访发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音乐治疗师引导患者借助乐器,通过流动的音符平复情绪。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一个融合“人工智能音乐疗愈+天然精油”的跨学科治疗室,正尝试以“声香协同”方式,为失眠、情绪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辅助疗愈方案。贾杨强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音乐主要提供愉悦感而非治病。医疗机构探索的重点在于利用其舒缓身心的价值。
如何让音乐疗愈惠及更广泛人群?贾杨认为需制度保障与场景创新并举:首先,引导民众科学认识音乐的益处,选择适合自身的音乐场景;其次,推动数字赋能,开发AI驱动的音乐处方系统,结合可穿戴设备实现生理数据实时匹配;同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服务的规范性与专业性;此外,探索社区活动、学校教育等多元化应用场景。
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致力于音乐疗愈、声音脑科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其青年学者项目“曲韵疗梦阁”,利用AI技术快速运算处理,分析并二次创作中国传统戏曲,根据不同戏曲声波特征匹配脑波频段,为失眠人群打造定制化疗愈频道。
贾杨透露,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近年来着力活化馆藏古籍,将其精华转化为民众可体验的作品与活动。继去年秋季与美术馆合作推出《中医正青春》文化艺术展后,今年将与上海交响乐团携手举办《五音能量场,暗香随弦动》音乐会。该音乐会将尝试融合交响乐、民乐与中医五音理论、导引术及香疗,重现古籍《溪山琴况》所描绘的“弦指相合、指音相融、音意相通”的灵动意境,为公众带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这也是对中医文献宝贵内涵的现代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