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保承诺模糊,理赔遇"文字游戏"
近期,多位车主反映4S店存在推诿质保责任、前后说辞矛盾等问题。例如,一名五菱缤果车主在4S店花费3399元购买"终身质保"服务,销售未明确告知具体条款。当车辆电池意外损坏后,商家以"非自然损坏"为由拒绝理赔,车主被迫自费维修。该车主投诉至厂家,却被告知"属经销商责任";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申诉后,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二、免费维修藏陷阱,配件以次充好
即便在质保期内,车主也可能遭遇隐性欺诈。车主宋先生在人民网投诉称,质保期内免费更换的车窗配件,竟被4S店擅自替换为副厂件。面对质疑,商家敷衍回应:"免费换了就别在意细节。"类似案例中,一位宝马车主发现售后更换的大灯内部存在划痕和使用痕迹,店家却拒绝重新更换。
三、监管漏洞纵容"店大欺客"
浙江大学沈爱国教授指出,4S店乱象背后是多重监管缺失:部分车企对经销商考核侧重销量而非服务质量,配件渠道管控松散导致副厂件流入售后体系;厂家模糊的售后政策(如"非4S店保养不享质保")变相强制消费。市场监管部门抽查频率低、处罚力度弱,几千元罚款远低于违法收益,违法成本极低。
四、维权成本高,消费者陷两难
车主徐先生的车辆行驶仅3万公里便出现刹车盘异常磨损,4S店以"易损件"为由拒保,而品牌三包手册明确刹车盘不属此类。更令其愤怒的是,经销商公然宣称"投诉厂家也没用"。沈爱国分析,消费者面临专业信息不对称、维权流程繁琐、鉴定费用高昂等障碍,且维修纠纷多被定性为"合同纠纷",难以适用"退一赔三"惩罚性赔偿。
五、多方联动根治行业顽疾
专家建议从三方面破局:
1. 强化厂家责任:将售后投诉率纳入经销商考核,严惩违规行为,公开配件价格与工时费标准;
2.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4S店"黑名单"制度并顶格处罚,制定维修服务规范明确"过度维修"判定标准;
3. 提升行业透明度:推广维修过程记录系统供消费者追溯,发展第三方维修品牌形成良性竞争。
江西九江读者李霞补充道,消协可开展汽车维修科普,帮助消费者识别欺诈手段,倒逼行业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