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粮食安全“种子基石”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好种子才能长出好庄稼。”在河南农业大学的作物育种实验室里,研究员张教授正带领团队观察新培育的小麦品种“豫麦186”的抗病性。经过5年攻关,该品种不仅抗倒伏、抗白粉病能力强,还具有高产、优质的特点,在黄淮麦区试种中,亩产达到650公斤,比当地传统品种增产10%以上。

近年来,我国在作物育种领域持续发力,通过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培育出一批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在东北,耐低温、抗盐碱的“东农豆252”大豆品种,让盐碱地也能实现“豆满仓”,该品种在黑龙江大庆的盐碱地试种中,亩产达到280公斤,打破了“盐碱地种不出好大豆”的固有认知;在南方,籼粳杂交稻新品种“甬优4949”具有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的优势,在浙江宁波的示范田里,亩产突破900公斤,为保障南方稻区粮食产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自主培育品种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品种实现全面自主可控,为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筑牢了“种子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