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决策网报道 金秋时节的湖北襄阳田野,整齐的田块向天际延伸,无人机在空中盘旋,收割机在田间轰鸣,处处洋溢着科技兴农的丰收热潮。
近年来,襄阳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协同发展,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高标准农田夯实丰收基础
在枣阳市七方镇,新修的沟渠流水潺潺,硬化后的机耕路平坦宽阔。这片曾因缺水而“看天收”的鄂北岗地,正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悄然改变。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粮田变‘良田’。”七方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周庄村,经过高标准整治的4000亩耕地展现出新貌:农机在宽阔的作业道上畅通无阻,修缮后的渠道大大提升了用水效率。
村民潘开勇今年流转了数十亩土地种植旱稻。他感慨道:“过去遇到干旱,收成很难保障。现在基础设施完善了,种地更有底气了。”
作为产粮大县,枣阳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47万亩。项目建成后,耕地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粮食亩均增产达100公斤。截至目前,襄阳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54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7.3%。
智慧农机助力生产革新
在襄州区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安装了北斗智能终端的拖拉机正按预设路径作业。农机手只需轻点手机屏幕,就能实时掌握作业面积和行进轨迹。
“以前调度农机全靠经验,现在一人可以管理多台设备。”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除了智能耕作,粮食烘干环节也实现了机械化。合作社的烘干设备24小时运转,日处理能力超过200吨,有效解决了阴雨天气带来的晾晒难题。
在张家集镇,无人机操作手刘华强对科技赋能深有体会:“过去人工打药,每人每天最多作业几十亩。现在使用无人机,一天能完成约500亩的作业任务。”
目前,襄阳已有约1万台农机具安装了北斗智能系统,其中配备辅助驾驶的农机达1400余台,农用植保无人机超过2000架。作为农业和农机大市,襄阳通过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北斗+农机”应用,为农业生产注入强劲科技动力。
与此同时,襄阳在优良品种选育推广上也取得显著进展,累计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32个。通过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7713家,全年托管服务面积达1249.38万亩次。
秋日的襄阳田野,稻菽飘香,机声隆隆。“五良”协同的发展模式,正推动这座农业大市向着农业强市稳步迈进。